查看完整版本: [-- 07.06 (話劇)〈如夢之夢〉雜感 --]

三十六雨 -> 戲劇綜藝 -> 07.06 (話劇)〈如夢之夢〉雜感 [打印本頁] 登錄 -> 注冊 -> 回復主題 -> 發表主題

devil 2021-07-06 23:06

前言:

1.對這部成名已久的鉅作早有興趣,加上肖戰今年參演央華版〈如夢之夢〉9城巡迴演出,無緣親眼觀賞,趁此機會一睹文字版也好,簡要記錄對〈如夢之夢〉的一些雜感。

2.我看的版本是中信在2019年7月的第1版,閱讀時覺得有些地方有點劇情銜接或解讀上的模糊地帶,才發現本版經過修改及刪減,因沒看過初版,紀錄還是以本版為主。本身非任何學理專家,因此以下提到的概念,僅限於個人所涉獵的範疇,唯一作用是來協助釐清自己對〈如夢之夢〉的想法,不在學理自身之正確性。

3.圖源:肖戰工作室微博(受限圖片大小限制,有針對原圖做裁切)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首先是關於輪迴和因果。從5號講述的第一個夢開始,三組故事裡的三個角色,彼此之間似有對應關係。牧羊人、新婚妻子、失去丈夫的女人(第一世),對應了5號本人、5號妻子、江紅(第三世),也對應了伯爵、伯爵夫人伊莎貝爾、新伯爵夫人(第二世),三組間可以看成是前世今生的輪迴。但三組間的對應並沒有那麼完整地契合。


對應度最高的是5號,可從他的情感經歷(兩段情緣)、怪病因緣(伊莎貝爾及顧香蘭的怨恨)、喪子(牧羊人喪子、伯爵拋妻棄子的果報)來照映。對應度次高的是5號妻子,每當即將遭逢重大轉變時,5號妻子就會重複做一個夢,夢中的敵人是5號(由同染怪疾串聯起來),也就是伯爵,在前世拋棄了她與兒子,使她精神遭受打擊在療養院度過一段時間,這份創傷記憶帶到此世,在夢境中不斷重現,也反應在她此世不穩定的精神狀態上,在影院前對5號不告而別,可看成是對前世伯爵遺棄自己的回報。


對應度最低的是江紅,但她卻比5號妻子的形象更具體豐富一點。她失去愛人,對應於牧羊人故事中失去丈夫的女人,與牧羊人/伯爵/5號有過一段真摯而短暫的情緣,然除此之外,江紅與前兩世似乎沒有更緊密的連結。因此,要預設這三組互為對照時,心裡是有些疑慮。可5號在顧香蘭死後,去法國尋找當年她幫傭的最後一個家庭,遇到新伯爵夫人的雙胞胎女兒,與之談論其母時,莫名哭了許久,又很特意地指涉了5號對新夫人有情感上的投射,這層關係連結了江紅與新伯爵夫人。隨後想想,輪迴因果也非是像鏡子那樣一對一地反射在此世,就像新伯爵夫人與其子嗣亦無染上惡疾,遂仍姑且做此預設。


第一世比較像個模板,缺少血肉,故對照上以第二世和第三世較為豐滿。所謂輪迴自不只三世,但三世是一個簡易的循環統稱: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──打開英文文法書就可以看到(不要亂講!)──一組遞移到下一組,彼此間倚賴一個能回溯到終極創造元的意識聯繫;而一個人從出生─死亡─死後再重生,也可概分為三個階段(類似中陰概念)。不管哪種體系,起點就是終點,反之亦然,令人聯想到舞台呈現上繞圈圈的儀式。輪迴/生命就是個圓。我沒看過具體的繞圈儀式,或許與此意涵無關,僅是就兩者的連結感到有點意思。


基此,5號的存在於我有兩種解讀,一是類似中陰的概念,把5號視為伯爵的中陰身,亦即5號是處於死後到重生這一階段的伯爵,再套用消泯夢境與人生界線的手法,去演繹伯爵死後重歷整個人生,介於真實與虛幻之間,頓悟的過程。這種解讀對於個人在大部分角色A與角色B的互換有其時空或心理意識邏輯下,唯獨5號A與5號B的場合在故事進行到至上海找顧香蘭時突兀地對調,直到顧香蘭臨終前才又調回來,這一點上的困惑有點幫助。另外,5號臨終前說的「終於懂了,這次房子沒有蓋好,希望以後有機會蓋得更好」,以及他在日記寫的那首短歌,還有顧香蘭臨死前透過他看到伯爵等等,放在這種解讀下更有感觸一點。


第二種解讀是將5號單純視為伯爵的轉世,除去前段所說的疑點和感觸,從整體故事來看,我更偏向這種解讀。承前,輪迴/生命就是個圓,在這個圓裡,同樣的人會一再遇到、同樣的煩惱會一再產生、同樣的事情(特別是壞事)會一再重覆,跳出去就是涅槃(解脫)。因何一再重覆?因為業。業有很多種,簡略視為任何行動所產生的相對應的結果,經由許多前世累積下來,不斷與他人的業交互作用,並延續到下一世。業是因果律的基礎。


5號在此世妻離子亡,身染不明惡疾,最大的疑惑是「為什麼」。走在路上被車撞了,可能是因為自己或對方不小心,很少人會說因為前世怎樣怎樣,所以此世被車撞了。日常生活中遭遇什麼果,往往可以往前推出一個時間空間上鄰近而合理的因,但能不能再一直往前推推到八百年前(假設有方法知道前世),例如因為疏忽而壓傷了他人的腿,導致此世有了被車撞骨折這個果?是可以的,只要不怕被當成深井冰。


然而,一旦出現逾越正常可承受或理解範圍的果,推敲不出因時,感受到的絕望、挫敗、憤懣,容易令人栽進深淵爬不出來。希望知道原因,是因為找出原因提供了解決問題或避免重蹈覆轍的可能性,反之,便陷於無能或無解。而業的因果律,適用於任何疑難雜症,卻有個大前提,必須接受它的公正性。


「日本兵不是李鳳儀,李鳳儀​不是日本兵。只是日本兵殺了人,李鳳儀就要死,這是因果法則。」多年前看〈大隻佬〉,就覺得這部片簡賅地描繪出因果律的輪廓,頗有意思,但心裡始終過不去一個坎。如果把一個靈魂不斷轉世視為輪迴,那李鳳儀到底等不等於日本兵?又,如果李鳳儀​不是日本兵,為何日本兵的業要她揹?


這個坎在看了〈西藏生死書〉後突然有點打通的跡象。書裡提到(引號節錄):「在輪迴的過程中,相續的存在,並不像珍珠項鍊的珍珠,由一根線(靈魂)串連而成,線穿過所有的珍珠;相反的,它們像堆成一落的骰子。每一個骰子都是分開的,卻支撐著它上面的骰子,因此在功能上是相連接的。在骰子之間並沒有實體,只有因緣作用。」5號不是伯爵,但兩者的生命是由共同的最細微的意識串連起來,此意識在每個時點,不同選擇/行動排列組合作用下,產生不同對應結果,不同的業於此間延續積累,在這立基點上,5號是伯爵。


假使不以前世今生角度來看,而單以同一世的個體為出發點,7分鐘前的A和當下時刻的A是否為同一人?時間太短的話就拉長一點,7年前的A和當下時刻的A是否為同一人?曾經有個演員被問到,如果不進演藝圈,此刻會是什麼樣。他說可能還是在搞設計,估計孩子都會打醬油了吧。所以,還沒作決定前的他和作了決定後成為演員的他是否為同一人?平行時空的概念,於我而言,與是A也非A的概念是可以相互參照的。


業的延續公平嗎?單從此世看,或許不公平,可因果律看的不單此世。在〈近乎佛教徒〉中,佛是覺悟者/大智慧者,是人非神,與人的唯一區別在於祂的全知,全知通達全能(參照電影〈Lucy〉,是以簡單粗暴的手法來呈現「全知通達全能,與萬物同化」的圖像)。祂看到的是真理是全貌,而人看到的是蝸牛角。絕對的公平是無情的(這裡的無情不是字面上的無情),自然的法則是無情的,這也是為何從人的角度去看佛的慈悲,會有其殘酷性。


5號兜兜轉轉,旅行過許多國家,遇到這些那些人,雖從中隱約感受到了因果,卻稱不上坦然接受,而是在臨終前才真正放下那股倔。就個人想法,有兩點關鍵:一是臨終、二是醫生A給予的臨終照護:即聽他說故事,讓他再去感受一遍自己的所見所得;自他交換,以一個醫者給予病患最大的人道照護,撫平他的孤寂感。瀕臨死亡帶給人的體驗是顛覆性的,那一刻,是人最有機會回顧、總結人生,並且從中得到剎那領悟的時機。5號踏出解謎的第一步,而他的妻子及江紅卻選擇了重覆,江紅無論如何都跨不過愛人的死,甚至連尋找答案的勇氣也沒有,反反覆覆煎蛋的夢諭示著她世世卡在這關卡,如果在第5次作夢時就往下走了,會不會不一樣?應該會,但她沒有,她到第7次才中止,7在佛教裡有代表圓滿的的意思,用在這裡卻比較像一種直到盡頭才被迫中斷的憂傷意味(這種反覆同一段時期的情節讓我想到電影〈今天暫時停止〉(Groundhog Day))。


另一個是5號妻子。其實看劇本時,我一直很納悶5號妻子的夢境,被醫生告知歲月無多,且身染怪病,這遭遇不是和5號很像嗎?而就顧香蘭臨終前說的「所有這些你對我做的,還有我對你做的,你欠我的,我欠你的,就不要再緊緊捉住不放了吧」,似乎又暗示著5號的不明惡疾,是肇因於伯爵對顧香蘭所為,以及顧香蘭對伯爵所懷報復念頭所致。但假使5號的惡疾不只是來自於顧香蘭,也有伊莎貝爾的因素呢?


伊莎貝爾被伯爵遺棄後精神出現問題,這個創傷延續到5號妻子身上,成為每逢重大轉變時就會出現的夢境,彷彿意味著伊莎貝爾也對伯爵「做了某種事」,而使5號身染怪疾,午夜夢迴怪疾投射在5號妻子自己身上。伯爵與伊莎貝爾對彼此所為,是這一世的5號及其妻子必須去面對及解開的課題,然而,這一世的他們並未成功度過考驗。是以,當5號妻子選擇拋下5號時,5號的病情就迅速惡化了。


而全劇著墨最詳盡的顧香蘭,沒有輪迴,但就此一世已有三世的痕跡。她在離開天仙閣、離開伯爵家時,兩次的形象都是脫到只剩襯衣(一方面是暗示其決心,一方面或也有新生兒赤裸象徵),年老的顧香蘭臨終前左右各有一個不同時期的顧香蘭,在視覺呈現上都能令人聯想此效果。


〈如夢之夢〉藉著跨越空間與時間上的廣度與深度,建構恢弘的生命旅程,試圖替人生無常痛苦尋求出口,卻嘎然止於5號似夢非夢的吟唱下,不脫感嘆與迷惘。然就個人所理解到的,莊學或佛理做為一種生活哲學,有其積極內涵,套用在〈如夢之夢〉上,賦予人的省思有二:接受事實、把握當下。


莊子講物化,講來世不可待,往世不可追;而佛重視正見,重視當下種的因;兩者都試圖為陷於各種煩惱苦痛的塵世人,提供好好地過完此世的方法。接受事實不是要人逆來順受,或當聖人,而是具備承擔責任的勇氣,對所遭遇之事物、困境有正確的認知,才能適當地調整自己的情緒與心態,盡己所能做出妥適的對應。和平的離世,帶走的不只是他自己的生命,身為父母,要各自溺於悲傷,還是要攜手克服悲傷?5號和妻子的結局不見得會有巨大改變,但過程不同,走到終點那一刻的感悟也不同。正因際遇不可預測,故把握每一個當下,是迎接死亡的最好準備。


p.s.不知是否是劇本做過刪修,部分情節,例如莊如夢的故事是該視為歷史故事還是伯爵手筆、5號妻子夢到伯爵摔到馬路上而亡等,在閱讀上有依據不足的困惑感,有機會再找初版來看。




查看完整版本: [-- 07.06 (話劇)〈如夢之夢〉雜感 --] [-- top --]



Powered by PHPWind v7.0 Code © 2003-08 PHPWind
Time 0.015901 second(s),query:2 Gzip enabled

You can contact us